混凝土外加劑是指為改善和調節混凝土的性能而摻加的物質。混凝土外加劑在工程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,外加劑的添加對改善混凝土的性能起到一定的作用,但外加劑的選用、添加方法及適應性將嚴重影響其發展。
混凝土外加劑是一種除水泥、砂、石和水之外在混凝土拌制之前或拌制過程中以控制量加入的、用于使混凝土能產生所希望的變化的物質。
混凝土外加劑的特點是品種多、慘量小,而在混凝土改性中起到重要作用,因此它的質量控制、應用技術、品種選擇較之其他工程材料更為重要。 已制定有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十四中化學外加劑:普通減水劑、引氣劑、引氣減水劑、高效減水劑、防凍劑、膨脹劑、緩凝高效減水劑、防水劑、泵送劑、早強劑、緩凝減水劑、早強減水劑、速凝劑。 混凝土外加劑的生產,是因為混凝土必性的需要,混凝土外加劑的發展史;是和混凝土的發展史息息相關的。在某種程度上講,混凝土外加劑在追求自身發展的過程中,同時也推動了混凝土技術的發展。一般國際上公認的混凝土第三次技術革命—高強混凝土的誕生,其技術依托重心乃是高效減水劑的重大突破。
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混凝土外加劑應推1898年的疏水劑和塑化劑,但到1910年才成為工業產品。而較大規模的發展始于十九世紀三十年代,當時美國以松香樹脂為原料,首先研制出一種AE引氣劑,由于解決了公路路面的抗凍問題曾風行一時。到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國外又研制出了以紙漿廢液為主要材料的M系減水劑,這咱外加劑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混凝土的可塑性,被譽主現代混凝土減水劑的開始。十九世紀六十年代,日本和聯邦德國先后推出了萘磺酸鹽和三聚氯胺高效減水劑,從此外加劑對混凝土的改性技術進入了劃時期。迄今為此,為滿足高強度、大流態、保塑好的新型混凝土配制需要,多種被稱為高性能減水劑的產品已逐漸露出頭角。如羥基羧酸鹽復合性高性能減水劑、高效保塌減水劑、高分子保塌減水劑,這些新型減水劑一般減水率都大于20%,且具有良好的保塑作用。但究其本質,主體材料仍為萘磺酸鹽或三聚氯胺樹脂。
我國的混凝土處加劑起步較晚,1950年華北窯業公司研究所制出我國第一個外加劑產品,即長城牌引氣劑。該產品首次應用于天津飛機場跑道,使混凝土抗凍性、耐蝕性均有所提高,并在武漢長江大橋和其它水利工程中得以應用。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,我國的外加劑發展仍十分緩慢,除了別單位采用紙漿廢液生產低品位的塑化劑,絕大部分工程都不使用減水劑,即是冬季施工防凍劑也都是以氯鹽為主體材料的。直到1973年,受國際建筑技術和混凝土新型工藝的影響,在我國才推動了高效減水劑的研制和生產。由于染料工業中的擴散劑被成功的移植到混凝土減水劑行列,從此牽動了以煤焦尚未中各餾分,尤其是以萘及其同系物為主要原料所生產的減水劑獲得迅速發展。1974—1976年國家建材院研制了以甲基萘、萘殘油為主要原料的MF和建1兩種高效減水劑。清華大學研制了以萘為原料的NF高效減水劑、天津建材所研制了UNF、武漢冶金建研制了FDN,鑒于萘原料的缺乏,建材院研制了以蒽油為原料的AF減水劑。交航二局研制了以古馬隆樹脂為原料的CRS,于此同時,普通減水劑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。1975年吉林開山屯化纖廠研制了木質素磺酸鈣,廣東造約廠也制成了同類產品。普通減水劑和高效減水劑的廣泛生產,使復合外加劑相運而生。
針對改變混凝土性能而言,復合外加劑具有更廣闊的市場背景。各類工程所不同的技術要求,使復合生產廠家大有文章可作。具不完全統計,1973—1987年這十四年間,我國的外加劑廠已從廖廖無幾發展到150多家,其中80%以上屬復合廠家。而外加劑品種也從廖廖無幾發展到16咱300多品牌,這標志著我國外加劑行業已初具規措并趨于成熟。為了更加強化技術管理和規范市場,1987年我國首次頒布了自己的《混凝土外加劑標準》(GB8076—87);同時頒布的還有《混凝土外加劑的分類,命定和定義》(GB8075—87);《混凝土外加劑勻質性試驗方法》(GB8077—87)。這三個標準分別對混凝土外加劑從種類區分,技術指標和檢驗方法上作出了具體規定:現在GB8076—87已被GB8076—97代替。在以后的若干年里,我國又陸續頒布了《混凝土外加劑應用技術規范》(GBJ119—88);《混凝土防凍劑標準》(JC472—92);《混凝土泵送劑標準》(JC473—92);《混凝土膨脹劑》(JC476—98)等系列外加劑標準。
管理員
該內容暫無評論